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經濟減速港人自殘 中央有後着?


寫得好.

經濟減速港人自殘 中央有後着?

日前人大常委委員長張德江在接見本港經民聯代表團時,指出當前香港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特別是一些競爭優勢開始弱化更值得警惕。他還認為只有經濟不斷發展,才能不斷改善民生,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周波,早前出席本報舉辦的兩岸三地《經濟日報》論壇時亦作出了類似的提醒,顯見中央對目前香港的政經形勢十分關注。然而這些表達或終是對牛彈琴,不會在香港引起多大回響,而事實上本港社會看來正背道而馳,與中央的期望愈去愈遠。
發展重量不重質 爆中港矛盾
周波指香港優勢減弱,而周邊快速發展帶來更多競爭壓力,情況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認為在稍縱即逝的機遇前,香港要提速,港人要自強,並希望香港能在兩大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一是拓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二是參與前海、橫琴及南沙等新區的開發、建設。這番話堪稱一矢中的,概括地道出了香港面對的最根本經濟問題。雖然算不上有很多新意,但代表中央對香港作出提醒,在當前形勢下尤具深重意義。
香港經濟一直以來最深層及根本的問題,是升級轉型的結構性優化步伐緩慢,特別是跟不上周邊地區的迅猛發展勢頭,因此導致競爭力及優勢相對日減,而這又逐漸引發了民生及社會問題,包括收入(尤其中下層工資)停滯不前,勞動生產率升幅放慢,社會的上流階梯受阻,年輕人失業率上升,以至貧富懸殊日甚等,自然積聚民怨。曾蔭權當政時期乃上述問題嚴重惡化之時,且曾政府還加上了兩大新問題:一是由供地斷層導致了樓市泡沫樓價大漲,二是過分依賴內地拉動經濟,伸手向上要這要那,結果在重量不重質的交流下,引發連串問題如水貨、雙非及奶粉斷供等。這兩個新問題不單再增民怨,還在不覺間加深了前述升級轉型緩慢的老問題。樓價租金急升自令本港競爭力更弱,和結構欠優化的困境更形凸顯。過度依賴內地,又令經濟陷入有增長無發展的狀態,資源佔用而增值不升,自令轉型更難。
未謀新發展 原有支柱卻受襲
本來梁振英的上台帶來了新希望,在他政綱中有一些力推升級轉型的政策。可是上任近一年來,情況比曾蔭權時代未見好轉反見惡化。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是梁政府首先要處理好民生及樓市兩個緊迫問題,先解燃眉之急減低民怨以防爆發社會危機。這便要求當局先把精力時間放到眼前問題上,長遠發展的事只好無奈地暫擱一邊。
第二是施政受阻事事不順,更難抽出時間精力去為長遠發展籌謀。更甚者是一些推動發展的措施還受到嚴重打擊:政府架構重組以增添推動發展力量,便因受阻而胎死腹中;金融發展局的成立及運作亦備受批評。故可以想像,今後若梁政府推出任何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必將飽受攻擊阻撓而寸步難行。
顯然,目前香港要搞長遠發展特別是升級轉型,所面對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乃回歸以來最差,比過往董、曾時代都更不利。除了人民幣國際化在內地引導下會循序漸進外,其他方面要實現重大突破幾屬奢望。然而更須注視者,乃連原有的支柱產業亦備受威脅。這本來就有如周波所談的優勢漸失問題,但今年來又浮出了新的政治打擊兇險因素。碼頭罷工事件阻礙了港口運作,若拖長時間將影響航運物流業;佔領中環若達到癱瘓中環的目標,將影響金融商貿業;繼續挑撥兩地民眾矛盾和施壓限制兩地交流,將影響旅遊及消費行業。
外憂內患 樓市由下調變急凍
這些支柱產業受挫,自必動搖本港經濟基礎,再加上外圍形勢不穩,包括內地經濟亦非如前幾年的強勁復甦,本港經濟將面臨外憂內患的夾擊。恰逢港府的打壓樓市措施正開始生效,房地產業已見萎縮,則經濟將更差,而樓市的下調亦可能變為急凍,到時本港經濟將在惡性循環下快速滑坡。
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將在政治打擊中更為凸顯,例如港口業本屬夕陽產業,長期罷工自必加速其收縮及淘汰的過程。周波呼籲香港要提速,港人要自強,事實卻是香港正減速,港人正自殘。這樣下去會否影響本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
此外如香港經濟若在支柱萎縮下「淪陷」,前海、橫琴及南沙等正好吸納人才、資金,讓香港在異地重生。或許這正是中央的兩手準備,萬一香港真的不成了,便可以前海等作至少部分替代。(作者為資深國際政經戰略評論員,長期研究中外國際關係。)
撰文:宋皇孫 資深中港政經觀察家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山寨崛起, 外需回流, 資本何去何從?

4核8顯, 6寸IPS, 2G ram, 1300萬像素, android 4.2, 安免免跑分15000, 你以為是Note 2嗎? 或新一代最強手機嗎?

不, 這只是人民幣1400的山寨手機.

不止這樣,  50寸, 4k 電視, 日本賣50000, 國產可以賣到8000.

手機如是, 電視如是, 家電如是, 汽車如是. 中國製造, 已由外需, 慢慢變成"自給", 再從"自給", 轉向出口. 這是很大的製造業主題.

由外需轉"自給", 其實需要很長的時間打造內鎖的供應鏈. 從實體店到網購, 近年內銷的建立打造得很快很好. 什麼什麼下鄉, 正正是為這個轉型帶來了刺激.

高歌猛進, 自然是激烈的競爭, 外內不異. 任何可以投放資金的行業, 在中國都很快變成產能過利, 因為中國有的是資金. 然而, 這一過程, 讓很多普通市民受惠了, 生活質素得到了提升.

同時, 有一些供應鏈核心企業, 例如是核心零件, 核心製程, 核心什麼, 比軟獨特的企業可以受惠. 還有一些競爭力較強的企業, 在競爭中勝出, 也可以比較辛苦地成長.

這些, 都是可以留意的"大方向". 還有什麼不是"自給"的, 便是研究的方向了~

同一時間, 很多本身在國內的工業, 可能要面對外國本土生產崛起的需求. 因此, 出口企業可能要面對高端產品回流, 低端產品外流至東南亞國家的雙重挑戰.

這個過程將減少中國多邊貿易盈餘. 在資金面方面, 將會國內貨幣供應增長放緩, 利率向上. 這個影晌值得關注.

中國對資本流入可能從貿易面轉向資金面, 在經濟放緩的同時, 股市的表現可能相對偏強, 也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