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我的理財十大原則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眼見今日那麼多財務公司廣告,便知道很多人在理財方便出現問題。我有幸家人從小便培養良好的理財觀,加上後天的學習,我對自己的理財觀算是滿意及有自信的。我很多時自愧想法及理論不及別人,便汗顏自己的文章。然而,我又真的要鼓起勇氣享學想法,或對或錯,也可以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原則一:理財是我個人的責任,後果自負。
我從小有零用錢,便有自己的財產,可以分配到儲蓄或消費。儲錢是自己的責任,我想買什麼也得自己儲錢買,我從不奢望別人"要"為我買什麼。有的話是恩惠,而不是別人"要"這樣做。我對自己的財政有絶對的責任。

這份責任心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因為有這份責任,才會為自己打算。因為這責任,就即是我要承擔這方面的後果。這樣,我才可以廷後我的消費衝動,為長遠作打算。

原則二:量入為出,避開債務
無論收入多少,永不消費多於自己的收入。如果我的收入只有$1000, 我死也不會駛超過1000. 香港雖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從來沒有人窮到餓死的。慳錢的方法,比消費的方法可以更多。問題是負不負責任吧了。

原則三:避開債務
我少錢,只能算是貧,無錢只能算是窮,但有債的話,我便走上絶路。那怕債務是外人還是自己人。

我也有做按揭,那也算是債務。基於避開債務的原因,我的債務不能超過總資產的30%,即是說,我要真的買得起那間樓,我才會買那間樓的。如果因為夠首期而買樓,對我而言算是很冒險的行為。

我也有信用卡,但必定會每月清還。甚至保留小量現金,避免手續費令我的結餘變成負數而扣錢。

我最冒險的貸款是大學期間,向家人借錢去炒股,年息5%,那可是抵上了我的誠信。如果輸了,我得打工還債。我是個幸運的傻瓜吧了。

原則四:炫富是貧窮心理
記得大學一年級時,有朋友人帶我去傳銷,介紹一個上級給我認識。他說:你看他的手錶,可是名貴啊。(暗示那個人做傳銷,便很掂)我便回答:那他真是個花錢的人。

花錢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不亂花錢的人,更有可能是有錢人;何況,有冇錢又怎樣?他是怎樣得來的?靠幸運?靠努力?靠不道德的手段?

炫富的心理,在社會上很多。幸好從小我的家人便培養我獨立思考的習慣,避於這方便的社會壓力。其實,心中富有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意義不在錢,而是錢為何來,而為何而去。

如果一個人在事業路上成功,又何需炫富呢?富有是自然的事,而炫富則更是以錢財作衡量自己的標準,定必這樣衡量別人。

原則五:取之有道
我是個嗜財的人,因為我想有更多錢,去完成我的人生目標及計劃。然而,賺錢的機會很多,要怎樣選擇呢?我記為最重要的是"取之有道"。

我相信自己的品賦在那,就用發揮那品賦,賺錢是自然之道。這是一個世界觀。當然,升浪不等於沒有波折,所以在低潮如何緊抱這份信心,才是信心的證據。

我曾有很長的時候,在投資路上猶豫,究竟投資的貢獻在那?後來明白到後,才真正的接納自己做這方便的工作,而且設立更深遠的目標。

原則六:人必需投資
人必需投資,也必會投資。這是個鐵一般,避不開的事實。

人的收入是自己生命換來的,只要不是把收入全部花光,便有儲蓄,而那儲蓄要放在那裏,便是投資了。一個人可以把錢全放在銀行,接受安全的最低回報。很多人看得到儲蓄是最安全的,但低估了通脹帶來的破壞。

既然人必需投資,而我必須為自己的財政負責,我便必須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我才有動力去看投資那些書,而不是看電視。這份責任的焦慮,是有壓力的,但其責任完滿,疑團解開的安心及開懷,則是另一種快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寧可近來焦慮,未來快慰,而不相反。

原則七:積小成多,當下出發
我學投資之時,身無分文,但動力十足。因為我相信
-我有負任
-必須做的
-錢很多,投資能力高的人少,所以後者必然富有
-錢不多時學習,有錢時才懂得理財。有錢才理財,那是本末倒置的事。

原則八:複利投資
複利是什麼?如果通脹是5%
-今日$100,投資回報0%,30年後的實際價值是$23
-今日$100,投資回報15%,30年後的實際價值是$1531
相差66倍。

你想過那樣的未來呢?

原則九:人必需消費
社會很多令人吸引的事物。我花不起時便不花,花得起時便可能花;

我的消費心理跟我的收入有關,而跟我的本金關係不大。即使說,我傾向花費我的收入的某部份,而不是因為我的本金"花得起"而花。

我大學的時候,一個月只花$600月,包食宿。我應該怎樣死不掉的。其他一切切物免談。

人需要抵抗社交的壓力,才可以真的為自己打算。如果人有我有,我絶不可能完成計劃。因為我明白到,我比別人貧窮,跟別人一樣,我只會更窮。比別人慳及懂得投資,我才可以扭轉我的狀態。

原則十:樂在其中
理財是責任,但久而久之,這也是樂趣呢。這就像遊戲中的分數,只是這遊戲在現實吧了。

慳錢不一定是刻苦的,這根本拉不上關係。慳錢也有很多享受的地方,而且同道中人更有很多高人善人。最痛苦是炫富心理,社會認同感等比較心理。

我承認自己不是很闊綽的人,請朋友見諒。然而,在知識分享上,我絶對是個無私的人。因為錢越分越少,知識才是會越分越多。

慳錢的人,如果願意為你花錢,那才真的是慷慨解囊。然而,其實很多時,人不需要你為他們花錢,而是更需要諒解,認同,接納,關懷,信任,感激及愛。


感謝我很慳錢的家人及朋友在各方面為我做人慷慨解囊,曾經對我作出的無條件付出。我的以你們為榮。除了感激,只能說這一切成就了今日的我,我會努力下去,薪火相傳。

說真的,如果你覺得大章對身邊的朋友有價值,我真希望你能分享出去。理財責任不是一天建成的,看了文章也未必有用,但希望這顆種籽有一天會發芽呢~你不理財,不論有錢與否,有收入與否,未來真的會貧窮呢!


2 則留言:

  1. 我跟你的觀點十分相似,雖然還年輕,但十分享受理財的過程,希望終有一日能完成自己目標。btw can i share it?

    回覆刪除